- · 现代大学教育版面费是多[04/29]
- · 《现代大学教育》投稿方[04/29]
- · 《现代大学教育》数据库[04/29]
- · 《现代大学教育》期刊栏[04/29]
职业教育搭起成才“立交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 胡攀学摄(影像中国) 这几年,职校学生就业路子越来越宽。省里支持学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 胡攀学摄(影像中国)
这几年,职校学生就业路子越来越宽。省里支持学校与知名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对话制度。谭刚说,“目前有15家企业表示愿意通过实训耗材捐助、派遣师资等方式参与我校订单培养,所属订单学生到协议企业实习,还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决定是否留在企业就业。”
设立“校中厂”“厂中校”,促进产学融合
目前,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提升教育质量,加大保障力度,畅通发展通道,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在全国各地,像李金一样,通过职业教育蓄力未来发展的学生越来越多。各地不断出台措施,提升教学质量、打通升学通道、拓展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吸引力越来越强。
在江西省南昌市VR科创城内,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的实训大厅里,摆放着仿真机场塔台、飞机模型、发动机模型、工业机器人等各种设备。该基地是教育部和江西省政府共同推动产教融合的新探索,2020年动工,一期工程去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搭载了5G、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整个基地将于今年底全部建成,届时可同时容纳8000名学生进行实训,年培训人数可达10万人。
启动“职教高考”改革试点,打通升学通道
“阻碍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实训机会难得、成本高。从上学到上岗,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摸索。”基地负责人李经智说。基地提供的虚拟仿真实训,把真实的工作场景“搬”到实训室,以较低的成本让学生操作实践、反复训练,由此提高了学生技能,缩短了学生上岗上手时间,也调动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职校3年,刘晓艺变化不小。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像她一样对职业教育充满信心。2021年,山东省中考有2.95万名超过当地普高线的学生主动选择中职教育,1.7万名普高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山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职校招收低分生”难题进一步破解,中等职业教育初步实现从“无门槛追求数量”转变为“有选择以质定量”。
硬件设施建得好,政策激励得跟上。2021年,江西省教育厅和人社厅一道,出台了职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申报核定专项文件,允许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净收入的60%追加到绩效工资总量,分配给教师。“政策出台以后,老师们更有干劲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宋东东说,“我们学校去年通过校办企业的经营收入成功申报核增119.12万元绩效工资,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老师们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对于一线技术更加熟悉,学生们也可以在项目中精进技术。”
核心阅读
钱隆是山丹培黎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2020年,我通过社会生扩招被录取。这之前,我在湖南务工,工作后才明白知识的力量、学历的重要。”钱隆经过备考、招考回到校园。去年,他参加了甘肃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了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下一步,我的目标是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钱隆说。
“老师们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模拟场景等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刘晓艺说,“比如,在客房服务这门课上,老师会请同学上台,模拟如何处理服务纠纷等。”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与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江西应用华测检测产业学院”,在学校设立“校中厂”,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与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江西应用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在企业中设立“厂中校”,强化岗位人才培养,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甘肃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令军辉介绍,为激励人才,甘肃省建立免试入学资格审查公示制度,制定免试入学竞赛资格清单,对参加技能大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前3%的应届毕业生、退役大学生士兵等3类考生,免除文化素质统一考试,通过招生院校组织的职业能力测试便可实现“专升本”。据统计,甘肃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由2018年的7.5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1.3万人。全省高职“专升本”人数由2018年的2466人增加到2021年的1.39万人,升学人数比例由2018年的4.76%提高到2021年的20.23%。
文章来源:《现代大学教育》 网址: http://www.xddxjyzz.cn/zonghexinwen/2022/0617/872.html